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政务 > 省内要闻
背景颜色:        
决不当扶贫路上的“过路人”——冀南新区驻魏县杨柴曲村扶贫工作队精准扶贫纪实
【字体: 】【2018-06-13 14:59:35】 【来源:】 【作者:】  【关 闭】 

 □记者 赵晓慧

  笔直的入村马路、清雅的游园小径,热闹的文化广场、典雅的徽派墙体……走进魏县北皋镇杨柴曲村,一幅美丽乡村图景便呈现在记者面前。

  精心打造游园7处,安装太阳能路灯262盏;

  建造2800平方米文化广场一个,村史馆一处;

  发展产业项目8个,帮办民生实事40余件;

  2017年,17户46人实现稳定脱贫,全村贫困户仅剩2户3人……

  杨柴曲村的巨大变化,发生在短短的10个月时间里。变化背后,有着怎样的一群人?又有着怎样的故事?且听记者慢慢道来。

  沉下心思做有心人

  “恐怕又是走走形式、做做样子吧?”“坚持不了多久,最后还不是回城里去?”初到杨柴曲村,冀南新区驻村工作队就面临着村民们的质疑。

  这,让他们感受到了压力,却也坚定了他们干好工作的决心。

  “以前我是冀南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局长,从现在起,我是这个村的第一书记,工作队每一名成员都是村子发展的服务员。”驻村后的首次村“两委”干部座谈会上,工作队队长贾向东向全体村干部立下“军令状”——坚持与群众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,决不当扶贫路上的“过路人”,要让群众得到真实惠。

  他们是这样说的,更是这样做的。

  在帮扶过程中,最让工作队感到欣慰和暖心的,是贫困村民马廷俊的转变。

  因村内道路整修需推掉其门前自垒土台一事,马廷俊与工作队和村干部产生矛盾。去年他家中发生火灾,工作队第一时间赶去救援,并及时与保险公司联系,为他争取赔偿,最大程度帮他挽回损失。考虑到他家中房屋破旧,已经影响到居住安全,工作队又主动筹措资金,联系施工队,对其房屋进行了修缮加固……工作队的真心帮扶让马廷俊一家非常感动,专门制作了一面锦旗送给工作队。

  从对村干部的不信任,到专门为工作队送锦旗、带头配合工作,如今的马廷俊逢人便说驻村工作队的好。

  甩开膀子改穷样

  入村道路坑坑洼洼、街道卫生一片脏乱、村内小学年久失修……第一次进村时,杨柴曲的贫穷落后面貌给工作队员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
  “村容村貌差,不仅影响村民的居住环境,更影响着他们脱贫致富的精气神儿!”工作队当即决定,从建设美丽乡村入手,改变村容村貌,提振干部群众的精气神,激发村子的活力。

  随后,工作队抓住魏县县委、县政府确定的“将所有贫困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”这一机遇,对接有关部门,争跑项目资金。同时,工作队员各显神通,积极筹措扶贫款项,先后争取部门帮扶资金、物资170余万元,接受企事业单位、公益组织捐赠资金、物资17万余元。铺设完成2条进村沥青路,精心打造游园7处,安装太阳能路灯262盏,建造28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一个,栽植苗木数万棵。此外,大力改善杨柴曲小学校园环境,完善活动设施,让校园重新焕发了活力。

  如今的杨柴曲村,群众都喜欢在朋友圈“晒”家乡变化。其实,他们“晒”的不仅是对家乡的热爱,也是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,更是一种对家乡未来发展的美好期盼……

  立足长远拔穷根

  输血不如造血,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。工作队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、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,始终坚持以增强造血能力为目的,大力发展致富产业。

  “我们最大的愿望,就是将来离开这里的时候,村里能够有自我发展的能力!”贾向东说。

  建设“扶贫微工厂”,让困难群众就地就业、脱贫增收。扶贫微工厂是魏县县委、县政府探索实行的一条企业增效、集体创收、群众脱贫、产业发展的产业化扶贫路子,对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,壮大村集体经济具有重要作用。为实现村子的长远发展,工作队始终把建好用好扶贫微工厂作为头等大事,想方设法破解用地难题,建成了800平方米的微工厂。同时,积极牵线搭桥,吸引长期在外从事服装加工的成功人士返乡创业。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杨俊廷介绍,扶贫微工厂的建成投用,带动村里40余人就业,吸纳贫困群众11人,人均年增收1800余元,村集体年收入2.4万元。

 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为继续增加村子的“造血”功能,工作队已经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,在“扶贫微工厂”建成投用的基础上,再新建一个“党建微工厂”,为村民脱贫和村集体经济壮大提供保障。同时,计划引进冀南新区花官营乡发展成熟的双孢菇种植技术,在村集体发展双孢菇种植,打造高端种植业,促进村集体产业发展。